栋哥播客杂谈
👓
上周二 和 我听了很久的一个 播客的主理人,栋哥进行了聊天
我从大概9年前听到他的播客:《软件那些事儿》
名字 很像 《明朝那些事》 这本书对吧
因为这本书 当年 就很火
多年前,他的播客讲软件的事情,比如 编程语言,Java,python 这些的历史故事,关于作者的故事
讲一些电子产品的背后故事,人物
比如会讲到 大家现在喜爱用的 苹果手机 ,创始人乔布斯的故事
以及现在 安卓系统 的发展历程,我记得 是关于 早期开发者 安德鲁宾 的故事
以及最大的商用数据库 oracle 创始人 的 风流韵事
网络技术,游戏相关的公司的介绍
我那时觉得主持人离我很远,我不可能见到活的网络博主
而且
本科毕业之后,工作期间我没有听
那时候,他可能讲了一些古中国的故事,来源是 他读 《史记》
历史这东西,因为每人都可以解读,于是意见不同的人很多吧,他的节目故此 常常无法通过审核,或被举报,而不得不下架
后来的播客开始访谈这个时代的普通人
我觉得很cool
普通人的视角汇总起来,反而接近历史的部分真实的面相
总之,我加了他好友,他发了朋友圈邀请想访谈的人
于是我成了 我 8,9年前听的节目里的嘉宾
我是观众,也是嘉宾,是共同的作者
普通人不代表历史,而是组成历史
访谈者年代从1960到2000年后
所以节目里会看到这段历史的显著元素:
高考,高中,农民阶层的家庭变迁,文凭,就业机会的变化,计算机早期对中国不同地区的渗透情况,交通工具变化,婚姻观念变化,有趣的伴侣,草台班子的教师组成了大学,不对付的女生组成舍友,技术博主,网红,做人事工作转型
我就是被访谈的普通人之一
我在成都骑摩托,起诉交管局和市政府,我在四川和河南接受教育,在台湾也曾被塑造过半年世界观
经历学驾照,实习,洗车,教辅,考研,读一个百感交集的硕士研究生,找工作,裁员,领失业补助,认识新同事,加好友,点赞之交,租车,扯皮,租房,修水管冰箱,旅游,见旧友…
反正这个时代大家要过的坎,碰上了,就去挣扎蹦跶一下。碰不到,就看朋友的人生,听播客里远方的另外一些人的修炼
这和我骑摩托一样
我有一天走在什坊冰川湖,和任何远离城市的,自然风景的公路边差不多
会有迎面或超车而来的摩托车
可能是仿赛摩托,可能是巡航摩托
摩友可能会按一下喇叭,这叫会车
类似于人们见面说 hello 一样
然后你这一段路都不太可能再看到他
两天后,你回到工位,三天后你完全忘记转瞬即逝的摩友
那段风景,记得在脑海里的,是吃了会拉肚子的什坊夜市小吃,是和后座上的“挡泥板”的嬉笑怒骂
以及不太容易爬上的陡峭山路
以及特种兵形式的高强度摩托骑行对腰部的酸胀感
这很像播客
别人的20,30,乃至60年的人生经历
在2小时的播客,讲了一些记在脑海里的
其他的印象模糊,不值得讲,不足以讲的
就没提
摩旅和播客,异曲同工之妙
播客2小时的声波起伏
就像摩友会车的一滴喇叭声
跟总旅程相比,短暂的很
因为人的一生似乎很长的呀
但是,有时候,你又觉得短,几十年,唰就过去了呀
给你访谈再加一个2小时,估计就讲完了
从成都到什坊似乎很远,但是按10次会车的喇叭,你就又回到外婆家
明朝那些事的作者说
甭管王侯将相
在历史书里
不过是两三篇纸讲完的事情
明朝那些事的作者他最后提到 徐霞客
一个周游中国的人
然后全书的结论是:
按照自己的方式过一生
才是成功
我在想:
普通人在史官的历史书里甚至不会出现
所以你我没有那么多观众
我们走人生路和骑摩托一样
不是参加竞速赛
只是随机漫步到父母生活的周边
延展自己的人生路
路平就走
路差就停,没勇气就折返,别人起哄就迎着头皮上呗
有同行的就珍惜
不同行就短暂会车,然后离开
开了罚单就学习起诉
能安全车流穿行到公司,就打一会工,攒下人生的路费
最主要的是
做自己故事的作者
再不行,做自己故事的嘉宾
总之不能把自己的故事的编写权,留在别人的笔杆子下
然后自己只能唧唧歪歪的点评别人的作品